(原标题:上半年企业IPO终止数飙升配资炒股投资,Biotech企业如何合理规划上市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又有多家医药企业宣布终止IPO。
7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恒升医学北交所上市申请终止。恒升医学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瑞特”品牌血糖测试仪及其配套血糖试纸产品和珠海福尼亚胰岛素泵产品的代理销售业务。同一天,深交所官网显示,专注于服务中小型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药流通企业恒昌医药撤回上市申请,创业板上市申请终止。
而在不久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长风药业科创板上市申请终止……
企业接连终止IPO,背后原因究竟有哪些?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几年,我国融资渠道条件放宽,2018年香港联交提出了“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上市”,2019年国家推出了科创板……这也推动了不少创新药企接连上市。不过,近两年生物医药领域IPO企业数量相比有所减少,新股上市破发频现,融资总额也大幅缩水,多家涉及医药业务的企业终止科创板IPO。
“不少企业创新属性不足、板块定位不符、财务风险压顶、盈利能力待考等都可能是企业撤单的重要因素。”该分析师认为,医药行业一二级市场同步降温,医药企业估值泡沫开始消退,行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
终止在路上
自监管机构对IPO收紧门槛之后,医药行业的IPO大受影响,再加上美元加息、地缘政治等因素对资本流动造成的影响,以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周期的示范效应,国内的行业政策、近年高速发展造成的估值倒挂、国内创新环境和竞争格局变化等客观原因,医药IPO在今年上半年急剧下滑。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度A股医药行业仅有2家公司上市,分别为海昇药业和爱迪特。另据相关数据,2021-2024年上半年,A股医药行业IPO的融资净额分别为863.12亿元、695.55亿元、203.71亿元和11.18亿元,预测2024全年的融资净额也不会超过100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
也有行业机构分析指出,上半年IPO数量骤减,与之对应的是终止IPO数量剧增,达36家之多,而2023年全年仅38家医药企业终止IPO。这其中包含了4家医药周边领域公司,分别是医药冷链、固体制剂设备制造及医药信息化等。“截至6月30日,还有42家医药企业处于审核状态,其中科创板15家,创业板16家,主板7家,北交所4家。预计下半年这里面仍有部分企业要面临撤回IPO的结果。”
种种迹象表明,医药行业IPO越走越难。以最近终止IPO的三家药企为例,恒升医学此前选择的上市标准为: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2,500 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
财务表现来看,2021年、2022年和2023年1-6月,恒升医学自研血糖监测及糖尿病管理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32.60万元、3287.39万元和3045.4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5%、10.14%和23.48%。
其研发投入远低于销售费用。2021年、2022年和2023年1-6月,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15.76万元、976.95万元、1024.34万元和531.20万元;而销售费用分别为4861.10万元、5972.98万元、5498.30万元和2825.07万元。
这也意味着,其技术含量较低。“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医疗医药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原始创新是创新产业的具体体现。”上述分析师指出,创新要密切关注基础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就,主动对接科技前沿新突破,才能掌握创新引领的主动权,逐步从模仿创新转变为在一些方向上的原始创新。很明显,目前终止IPO的企业,有诸多企业不符合“创新”属性。
除了医疗企业,生物医药企业更需要加强创新。以长风药业为例,随着科创板准入趋严,使得长风药业难以“上岸”成为明确答案。根据公开信息可以发现,目前吸入制剂的创新研发方向主要包括复方制剂、剂型改良新药和新适应症等。市场主流吸入药物仍然为单方和二联复方制剂,但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企业的三联复方制剂已陆续获批上市。
长风药业也提示,“如果公司的技术更新和产品迭代落后于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往积累的开发经验和技术优势将难以保持,公司产品和技术存在被替代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创新能力不足,靠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时代无疑已经过去。
规避终止风险
此前,证监会出台《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上交所同步发布《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与旧版上市标准相比,科创板上市门槛明确提升。
具体来看,第一,需要提供合计50项以上的发明专利,且在原先要求的基础上满足新条件“能够产业化”。第二,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数量调整为7项以上。第三,最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第四,经营业绩方面,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或者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随着科创板准入趋严,长风药业闯关科创板或再添难度。
那么,医药企业还有机会吗?对此,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孙田江在行业论坛上分析指出,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关键,而想要推动原始创新的出现,需要对创新药产业实现“全链条”的政策支持。具体而言:
一是,在创新链方面,需要建立创新药重点研发目录;重点支持各种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各种新药技术; 发展各种新型治疗药物以及具备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的创新药。
二是,在产业链方面,需要审批备案信息一网通办,提高备案效率;加强国际多中心临床结果互认,缩短审评流程;加快挂网,加快创新药使用,建立鼓励应用目录。
三是,在资金链方面,需要丰富融资渠道,支持创新药企上市融资;建设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目录内品种不纳入费用考核指标,合理增加创新药使用规模;首发价格允许创新药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目录内品种给予医保政策倾斜;多元支付,支持商保。
四是,在人才链方面,需要加强各种人才支持,成果转化纳入科研人员职称、晋升评价体系。
“创新药行业拼的是技术,拼的是投入,拼的是运气,所谓高投入、高风险。这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稳扎稳打。”孙田江说。
除了创新投入,选好上市地也成为关键。前述分析师分析认为,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地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各地资本市场发审的差异化要求和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支持程度,同时应对标已上市企业的股票发行和融资情况,最终做出综合的判断和选择。北交所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越来越多地成为众多企业寻求上市的主要选择,其市场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对于部分优质企业,在能满足发审监管要求,以及综合考虑企业投入产出的前提下,多地多市场融资上市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有一定收入利润的医疗企业可以考虑去北交所,我们现在有上交所和深交所两大交易所,北京一直缺一个同体量级的交易所,就从这个逻辑上来看未来北交所的体量至少是三足鼎立的级别,另外,从政策开放性、赚钱效应、排队情况看,北交所都是很好的状态。然后,对于一些无收入非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配资炒股投资,港交所还是最优上市地,港交所有成熟的机制、明确的规则、可控的时间表,这些对于目前的企业来说也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上述分析师强调。